易记网址:RT688.COM

配资利率   |     帮助中心   |     立即登录   |     免费注册

现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报道 > 深度 | 六条主线勾勒银行理财2022,七大战术性着力点问道2023

深度 | 六条主线勾勒银行理财2022,七大战术性着力点问道2023

2023/1/16 14:39: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2023年的开头,银行理财在横跨新旧年之交的债市跌宕里稍微喘了口气,以企稳姿态开启崭新叙事。

去年12月中下旬至今,债券市场在震荡下挫一月有余后,走出了修复上涨的行情。穿透至理财产品净值端,理财公司产品的收益中枢有所抬升,破净率下降,零售对客端“赎回潮”渐退。

曙光渐近,但银行理财的“开门红”可能会打得异常保守。一季度本来就是存款回笼旺季,对理财分流替代效应明显;加之在经历了2022年分别由股(3-4月)、债(11月中旬至年末)冲击引起的两轮强赎潮后,理财公司的“规模崇拜”愈加淡薄,转而要求以更健康的资产结构、更韧劲的负债管理、更前瞻的风险管理、更科学的投资者陪伴来要求自身。

并不轻松的2022年,银行理财获得了哪些有益经验?2023年,银行理财又如何在质量、效益、规模中取得平衡?本文在多方采访银行理财业内人士的基础上,尝试以六条主线复盘2022年银行理财发展全景,以七大着力点勾勒2023银行理财可预见的战术性着力方向。

第一部分:六条主线勾勒银行理财2022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理财市场航行于波澜之中:两轮股债大冲击、多项新规落地、高管密集调整、理财规模整进一步缩水、养老理财规模近千亿、多只新主题理财产品密集发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整个信用债市场最大的持有机构,过去一年银行理财经历了两轮较强赎回压力,也正式告别以往安逸的“温室”环境,走向疾风骤雨的市场。

展望未来,随着疫情政策逐步优化,2023年宏观经济会进入修复阶段。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抓住确定性,考验着银行理财公司的航行能力。

(1)两轮股债大冲击

2022年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首年,银行理财竟分别于3月份、11月份因股债市场的调整,迎来两轮“冲击波”,均造成了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

其中,从去年11月开启的债市调整至今并未看到完全企稳迹象,这对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12月7日处于存续期的银行公募理财产品中已经有超过4000只破净。而据华泰证券统计,12月末理财破净比例较11月末进一步提升至24.2%。

在“破净潮”中,银行理财公司短期应对策略基本分为两种,一是以自有资金投资旗下管理的理财产品,二是密集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以“低波”估值来留客。

2023年,经济恢复的程度有待进一步观察,而债市又将如何演绎?目前这个答案充满不确定性。

(2)多项新规落地

2022年,有关理财公司流动性管理、内控管理以及相关资管产品会计规范等政策纷纷落地实施。

2022年5月10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正式落地实施,该文件在投资资产、认购与赎回管理等方面作了细致的规定。

可以确切看到的是,在产品运作方式、合理设计认购和赎回安排、制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应对措施等方面,理财公司已逐渐向公募基金看齐。

2022年7月1日起,财政部下发的《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资管产品可以使用摊余成本法计量的金融资产进行了严格限定。

由于该规定旨在推进资管产品持有金融资产按照市值法计量,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要求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

2022年8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的《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不仅进一步规范理财与母行之间的风险隔离,同时在保留了部分银行理财以往的经营特色基础上,并充分借鉴了公募基金的业内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理财公司在内控职责、人员、资金、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基本遵循,对于加强理财公司内控建设、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现金管理类产品整改

2022年随着各家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基本整改完毕,商业银行存续规模已降至不足5000亿元,多数设有理财公司的银行已将产品移至理财公司,这也使后者成为该类产品的市场主力,过去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野蛮生长”、高流动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回溯过去一年,商业银行一方面对现金类产品存续规模持续压降,扩大其他产品规模;另一方面在运作模式上加速调整,申赎规则、投资范围、杠杆率、估值方法等方面均有调整。

整改完成后,现金管理类产品迎来新纪元。这也意味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后续发展将主要面临三大趋势:一是该类产品规模将风险准备金的增加而稳健增长;二是清算规则从“T+0”调整为“T+1”,仅保留1万元上限的T+0快赎功能,收益分配也从现金分红转为红利再投资,并新设强赎费用;三是产品收益率显著缩窄,向货币基金靠拢,但在债市调整、理财净值回撤时,现金类产品将更受投资者青睐。

(4)50张理财罚单涉案超1.5亿

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元年,理财领域的监管延续强势。

一方面,2022年银保监会首次对理财公司作出处罚,3家理财公司领罚;另一方面,全年银行业涉理财业务的罚单金额创下新高。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对银保监会官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50张涉理财业务罚单金额高达1.52亿元,释放出对银行理财领域的严监管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梳理过去一年涉理财罚单,被罚主体包括银行和理财公司两类,根据罚单数量及金额,国有行和股份行是理财业务出现违规的“重灾区”。被处罚的缘由主要出现在老产品整改、托管独立性、投资集中度、理财销售行为、同业理财压降五大领域。

整体看,作为首度领罚的主体,理财公司被罚事由主要集中在实际业务的操作层面,大多数是因为违反了产品集中度要求和理财销售管理办法,以及业绩比较基准设置的不规范等行为。

展望2023年,在监管政策指引下,银行理财业务将持续保持健康运行。

(5)9家理财公司迎来新高管

资管新规正式运行首年,理财业务加速适应全面净值化转型的同时,理财公司内部人事也迎来大幅变动。

券商中国记者据银保监会官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少有9家理财公司迎来22位新任高管、董事或下属部门负责人,分别是上银理财、光大理财、兴银理财、交银理财、平安理财、建信理财、农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变动的人选不乏董事长、总裁等关键岗位。其中,交银理财、兴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分别先后迎来新任董事长;建信理财、兴银理财总裁先后变更。至少有7家公司的董事长、总裁及副总裁、副总经理等高层岗位发生改变。

从人才构成来看,根据各理财公司高管履历,各银行旗下子公司干部成为理财公司高管输血的主要来源。

至于各理财公司高管密集变动原因,有行业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理财公司进一步强化与母行的风险隔离,为避免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多机构调整了来自于母行及关联方的人员,不乏各理财公司一把手,而这也有助于保持业务决策的独立性。

(6)多个新类型产品开始出彩

在新形势下,2022年,养老理财产品、绿色低碳类理财产品、同业存单和存款类产品开始密集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从顶层设计到配套细则密集落地,养老理财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2022年11月4日,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一声“枪响”后,多家商业银行启动个人养老金服务,纷纷争夺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开立。

同时,相关养老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在理财产品方面,截至目前,养老理财产品数量达到51只,募集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

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势下,2022年成为绿色主题类理财产品爆发的一年。

这一年中,建信理财、青银理财、北银理财三家机构共发布了20只带有“碳中和”主题的理财产品。此外,还有1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4家外资银行以及4家银行发行了101只含有“ESG”主题的理财产品,在产品数量上是2021年相同主题理财产品的两倍。此外,直接标注“绿色金融”概念的理财产品也开始有零星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还可以看到,2022年以来,股市震荡,同时无论是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还是传统的货币基金,收益均欠佳,但这一年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受到投资者青睐。

于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积极布局此类兼具流动性与收益性的产品,以助力投资者的资金安稳度过震荡市场。其中,招银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年内共发行此类产品20只。该类产品的底层资产投资于相关同业存单和存款,类型多为固定收益类开放式。

第二部分:展望2023七大战术性着力点

银行理财长期占据我国资管行业AUM第一。但随着净值化时代监管细则与公募基金大幅对齐、多项改变银行理财运行逻辑的细则落地、非标资产配置空间逐步压缩等因素叠加,银行理财是否还能固守资管行业规模头把交椅,变数颇多。

“2023银行理财怎么做”是一个宏大的议题。不论是具有全局统筹视野的高管,还是身居一线岗位只熟悉自己细分领域的员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均强调仅为个人观察,不一定具备普世意义。

刨除过于宏大和宽泛的战略性表述,将这些立场不同、高度不同的碎片化答案拼凑起来,我们还是能感知银行理财2023年在实际业务运营层面的战术性着力点在哪里。

(一)增强“抗震荡”属性,增加封闭式、长期限产品供给

债券市场波动当然不会只停留在2022年。可预见的是,2023年银行理财或许仍将在市场转向时承受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的双重压力,负债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机制将经受来自资产基本面或情绪面的“洗礼”。

探索更适合理财客户的“中国式现代化估值体系”的呼声渐起。有业内人士直言将部分资产估值方式改回摊余成本法是“开倒车”,但去年末债市调整引起“赎回潮”下,关于理财产品采取混合估值法稳定理财净值的探讨确实在增多。

在现有约束下,为最大化满足震荡市下客户对净值稳定的需求,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了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共同点是持有到期的票息策略,均为封闭式产品,需要满足严苛的会计和监管要求。

所谓“摊余成本法”,是对标的的资产以买入成本计价,不考虑持有期间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将到期收益平摊到每一天。这种估值法下,净值波动相对较小,但同时也会牺牲资产大涨带来的一些收益。

除了估值方法,还有理财公司试图在资产选择上走“低波动”路线,在资产端增加流动性相对较好的资产(同业存单、利率债等)配置,减小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短期赎回,比如发行重点投向同业存单及存款的日开型货币增强类理财产品等。

总之,强化产品“抗震荡”属性,成了不少银行理财公司今年的必修课。除了在产品设计和投资方面减小短期集中赎回压力,不少受访人士认为2023年银行理财还将拉长负债端久期,继续发行更多封闭式产品。

“我们很关注怎样能够拉长产品期限,需要抓住一些历史机遇,有效让理财产品切入到长期限资金的配置之中。如现阶段国家大力推动发展的‘第三支柱’,包括ESG等新兴赛道,这些都是长期资金来源。从这些方面介入能改变既有业务结构或资金结构。”,兴银理财高管说。

新规落地以来,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期限拉长,但封闭式产品规模仍较低。2022 年上半年,封闭式产品累计募集资金 2.13 万亿元,仅占理财产品募集总金额的 4.44%;封闭式产品存续余额为 4.86 万亿元,占比仅为 16.67%。

(二)增强资产端韧劲,使资产组合更加注重流动性

结合自成立以来的表现,交银理财人士认为,理财产品到期日过度集中。当表内流动性考核时点一来,银行理财的流动性压力会呈现一种指数性增长,进而放大市场波动。同时,为追求收益达到偏高的业绩基准,不少固收产品在投资杠杆久期的安排上,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种“死多头”的特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考量被严重弱化。

兴银理财人士指出:理财公司需要重塑投资端体系,更加注重流动性,使资产组合构建更加均衡。

一是,银行理财不能仅从客户对收益的预期角度出发,应自上而下从宏观风险因子进行相应资产构建,基于宽阔视野来处理产品流动性的微观问题;

二是,在构建更加均衡、更有流动性的资产组合过程中,应更加充分重视对策略的运用。事实上目前标准化资产的供应是较为短缺的,但历史数据证实,从正相关性、低相关性、负相关性各个层面构建核心策略,能够寻找核心的压舱石资产。也能够通过构建负相关性资产,实现风险内部对冲,达到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优化。

(三)重塑资金端“多元化”,实现产品适配适销

理财的客户基本盘主要是低风险偏好的个人储蓄客户,这使得各家理财公司在进行产品创设和资产管理的时候,不约而同将所谓“绝对收益”作为一个主策略。而“绝对收益”策略在资产构建的选择上,在国内金融市场选项不多,各家不得不配置有一定票息价值的固收资产,特别是标准化信用债市场。

兴银理财人士称这是一种“身不由己”,并指出以多元化来增强资金的稳定性和黏性,是整个行业现阶段要思考的紧迫问题。他认为理财产品的创设和财富端的融合要更加深入,通过产品创设来有效地识别出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做到产品适配适销。

而为了做到“适配适销”,理财公司今年需要增加理财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颗粒度。“过去我们为了追求销售,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不够清晰,现金管理以外的绝大多数产品都定位在R2,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产品的说明书,却较少体现产品本身的风险差异度。这也使得同属于风险偏好二级稳健型的同类产品,在净值表现上差异过大。”交银理财人士指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夏理财人士指出:完善产品标签、清晰界定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刻不容缓。

(四)加强科技系统对投资和运营的有效支撑

一个合格的科技系统,要能从投资面全流程(投前、中、后)进行端到端管理,从产品面进行全生命周期(设计、募集、投资、管理、兑付清盘)管理,从客户面进行全客户类型(机构、个人)管理。

但不少受访人士指出:事实上现在科技系统对实际业务运作的支持还很薄弱,很多功能场景上线滞后。今年需要补齐短板,加强科技系统对投资和运营的有效支撑。

平安理财人士告诉记者,因为从外部厂商采购的产品管理系统与业务融合不畅,其数据科技部团队开始跟业务部门深入合作,自研系统。从业务规划到系统规划就整整梳理了三个多月,产品经理们每天出入各个业务部门,打破部门竖井、规划建设流程,流程数量多达100多个,耗时近三年。

所以,“科技资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科技人员对业务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充分追踪业务经理的需求及痛点,能及时对系统规划、交付质量、数据质量、用户体验全面负责。对投资经理或研究员提出的需求,科技团队能第一时间能调用相关资源(模型、数据等),迅速交付相关应用。

(五)探索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

农银理财高管指出:当前国内市场除了标准化资产不足以外,风险管理工具单一,也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之一。“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是基于信贷体系下的风险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承担和风险补充工具,对风险转移、风险对冲等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使用人员较少,这与机构交易驾驭能力衍生工具的缺乏是密切相关的。”,该高管指出。

而对于这个桎梏,已经有理财公司在探索解题方式。据记者了解,交银理财在去年增设了“组合管理部”,来强化该公司组织架构中的风险平台建设。集成专属的风险计量系统工具,以深入构建产品组合风险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全面动态评估各个产品组合的盈利性和安全性。

(六)以“服务”代替“投教”,引导客户形成科学认知和风险承担能力

在受访人士看来,银行理财客户更倾向于将理财产品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缺乏长期投资理念,因此较为在意短期业绩波动。理财公司的投教之路面临较大挑战,应结合商业银行客群的特点,建立适应银行理财的投教体系。

面对去年几轮大的产品赎回考验和压力,平安理财从投教端积极与渠道协同引导客户长期持有,逐步降低客户非理性赎回的可能性,配合线上、线下场景化投教。比如,在线上通过公众号、视频号、财富号、持仓陪伴等传递市场情况和固收类理财特点,引导长期投资理念,开展投教;而线下配合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投教活动,投研配合市场需求。

华夏理财高管也指出“要提升服务力”,充分运用包括网站、公众号、视频直播、线下、客户沙龙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服务。交银理财高管进一步表示,要摒弃单纯的规模导向,以“全流程服务”代替“投资者教育”。

(七)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与市场化机制建设

包括农银理财高管在内的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理财公司成立至今,仍未建立起成熟的人才培育机制。

主要的掣肘有三:一是缺乏多元化研究方向去培养专家型人才,二是岗位资格筛选和上升机制有待完善,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今年,银行理财应探索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科学的考核机制甚至股权激励机制、适度的风险共担机制等多路径激发人才潜能。

责编:战术恒

校对:苏焕文





服务热线

400-6558-138

工作时间:08:00 - 20:00
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
周末时间:09:00 - 18:00

安卓app下载

苹果app下载
知道创宇云安全

Copyright © 2008-2020 【启盈配资】广东天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