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与甲烷排放控制协同,科学、合理、有序控制甲烷排放,相关政策标准有望在近期发布。
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美国环保协会今天(29日)共同举办的“2024甲烷论坛”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透露,目前该中心正开展煤矿瓦斯自愿减排方法学的论证和完善工作,农业甲烷的减排奖补政策也正在研究。
徐华清说,在气候投融资方面,将考虑出台相关减排政策工具。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等11部门印发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煤矿瓦斯排放限值的标准,该标准有望在近期按照相关程序尽快发布。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在百年尺度下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27.9倍,二十年尺度下为81.2倍,在大气中存续时间约为12年。该评估报告还指出,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全球需在2030年大幅削减甲烷排放水平。
徐华清说,甲烷既是温室气体,还是优质的燃料和化工原料,也是煤矿安全等领域管控的瓦斯气体的主要成分,并且与油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垃圾填埋场恶臭等污染物控制具有协同性。因此有效控制甲烷排放兼具减缓全球温升的气候效益、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减少生产事故的安全效益和协同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效益。
他介绍,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甲烷控排,发达经济体甲烷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陆续发布《甲烷减排战略》《甲烷减排行动方案计划》;欧盟推进退煤政策,不断推动甲烷排放的监测、核算和报告。根据美国和欧盟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温室气体清单,2021年美国和欧盟甲烷排放量分别较1990年下降约14%和37%,发达国家2020年甲烷排放量较1990年总体下降29%。
我国早在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就明确提出“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长速度”等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称,近年来,我国在甲烷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甲烷排放控制仍面临统计监测基础较为薄弱、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完备等问题,技术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需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提升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全面有序推进甲烷排放控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该行动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十五五”期间,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甲烷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监管等基础能力明显提升,甲烷排放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效提高。
在重点任务方面,该行动方案提出,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推进能源领域甲烷排放控制,推进农业领域甲烷排放控制,加强污染物与甲烷协同控制,加强技术创新和甲烷排放控制监管,加强全球甲烷治理与合作等。
6月29日,“2024甲烷论坛”现场。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金南表示,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紧密相连,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为1/4,有效控制甲烷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王金南认为,确保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政策措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健全的甲烷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只有精准掌握甲烷排放动态及其演变趋势,明确甲烷排放路径,相关部门和企业才能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球甲烷减排的重要时刻,这是一个转折点。”美国环保协会总裁柯瑞华在论坛上说,中国可以在领导全球甲烷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近年来发射的几颗卫星也可以为甲烷排放提供良好的监测数据。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朱庆锋介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先后建设了4座煤矿瓦斯发电站、2个废弃矿井瓦斯综合治理示范基地,累计治理利用煤矿瓦斯3.28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甲烷排放近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固废综合处理能力已超过10万吨/天,每年可避免数十万吨甲烷排放。
“《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推动甲烷资源化利用。”徐华清说,该行动方案提出注重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有效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
徐华清介绍,根据生态环境部甲烷控制行动方案调度会议的相关信息,到2023年底,我国能源活动特别是煤矿瓦斯的利用量达到了57亿立方米。在农业领域,特别是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方面,2023年底综合利用率已超过78%。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也有明显提升。
朱庆锋建议,未来,应加大对甲烷监测与减排技术研发的支持,建立完善补贴政策,提升甲烷控排项目的经济性,以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建立对重点排放源全覆盖的监测和统计计算网络,夯实甲烷控排的数据基础。从政策、标准、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探索切实有效的甲烷协同治理与合作发展模式。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活动产生的甲烷排放占比较大,同时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也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在论坛上表示,必须从源头上管控甲烷排放,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同时要建立健全甲烷排放的监测体系,加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甲烷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Copyright © 2008-2020 【启盈配资】广东天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粤ICP备18158468号-1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